由青影计划组委会主办,联合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及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团队共同协办的「当下的远方—电影的破界与新生」论坛盛大开幕。本次活动得到了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学术体系的支持,汇聚了行业内的顶尖力量,构建了一个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平台。此次论坛意在从多个角度探讨电影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出席嘉宾包括影视行业的知名人士江平、陈旭光、张阿利、宋法刚以及蔡尚君,论坛由资深媒体人余雅琴主持。讨论内容涵盖了创作、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以及观众视角等多个方面,通过分享个人经验,为在场的众多青年观众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国家一级导演江平,凭借其丰富的行业经历,回顾了中国电影市场四十年来的起伏变迁,强调全球电影创作遇到瓶颈的根本原因在于故事根基不牢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才是吸引眼球的关键,正如夏衍所言,“剧本是根脉”。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扎实的故事。讲述好故事,方能让电影更加引人入胜。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同时也是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详细分析了市场的变化趋势,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电影业面临的来自电视和新媒体的挑战。他认为,青年电影人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利用新技术赋能电影的独特优势,应当勇于跨越媒介界限,借鉴游戏、剧本杀、短剧等其他媒介的思维来革新电影创作。然而,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不可忽视人文情感的重要性,要始终以人为主体,讲述人的故事,成为自己的主人。
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则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感谢到场嘉宾对电影学院建设的支持,并感慨于电影行业的不断变革。他指出,经典性应作为影视创作的核心价值,真正的文化精神需要深入挖掘历史与人性,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思考。面对AI技术可能带来的对人文性的冲击,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技术进步,既要充分利用技术工具提升创作效率,也要坚守人文精神的核心地位。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宋法刚以春节档电影为例,探讨了中国电影观众消费习惯的新变化。首先,在宏观层面,当前的中国电影越来越注重其作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这要求观众调整自己的期待视野;其次,在中观层面上,尽管电影的多元化表达和多类型探索取得了进展,但仍未完全与观众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影响了电影生态的整体效益;最后,在微观层面上,当前电影市场上出现了更多系列片和续集片,虽然这些作品有助于“涵养观众”,但也需要进一步“引领观众”。
著名导演蔡尚君基于自身的创投经验,谈到年轻导演在创作过程中虽不乏佳作,但往往容易受到大公司和成功案例的影响而跟风模仿。在面对启蒙时代至今环境的快速变化时,关键是要回归到人类的本质,发挥创造力和共情能力,通过洞察生活来发现故事。资深媒体人余雅琴围绕电影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将讨论话题串联起来,引导大家深入探讨「当下的远方」这一主题,最终聚焦于青影计划所倡导的“破界·新生”核心理念。青影计划发起人郭龙丰强调,论坛的目标之一就是将教育融入产业体系之中,使人才培养更贴合市场需求,培育出更多的电影人才,帮助青年电影人脱颖而出,并希望与更多老师一起传承创新与价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漫威电影 » 青影计划发布会暨「当下的远方」电影论坛顺利举行,大家一起聊聊电影的跨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