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民歌似乎总是带有一种“土气”,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然而,3月15日晚,《中国民歌地图——跟着民歌去旅行》(汉中篇)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上演,阎维文、张晖等著名歌唱家联袂陕南(镇巴)民歌传承人彭光琴,携手中央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用一场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演出,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让汉中民歌焕发出新的光彩。
此次音乐会通过四个章节展开:“歌声的邀请函”、“曲调的日记本”、“风味的散文诗”以及“沉浸的风情画”,每个章节都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形成了一种连贯而富有层次感的叙事结构。开场曲《天边的呼唤》如同一封来自远方的信件,男高音歌唱家张晖以其嘹亮的嗓音,仿佛将听众带到了辽阔的黄土地上;随后,《长风远调》翻开了一本记录着岁月痕迹的日记,草原上的马头琴声与悠扬的长调交织,勾勒出第二章浪漫而深情的画面。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第三部分“风味的散文诗”尤为引人入胜,这里充满了浓郁的陕南地方特色,令观众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汉中大地。改编自陕南民歌的《十送红军汉中情》表达了深深的眷恋之情,而《薅秧情歌》则展现了陕南情歌特有的俏皮旋律,映射了汉水流域那片山水之间的独特韵味。此外,《秦巴号子》巧妙地融合了山歌与劳动号子,经过重新编排后,古老的号子竟散发出现代摇滚的气息。当观众沉浸在这些既古老又新颖的民歌中时,阎维文等歌唱家带来的经典歌曲如《母亲》、《小河淌水》更是将整场音乐会推向高潮。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这场音乐会之所以能深深打动人心,并不仅仅是因为其精心编排的音乐作品,还在于它引入了一些情景式的表演元素。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舞台站位演唱方式,而是根据每首歌曲的情境自由进出舞台。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合唱团成员们边唱边舞,使得整个音乐厅宛如一个大型的欢乐派对现场,台下的观众也仿佛围坐在篝火旁,享受着一场由亲朋好友带来的精彩演出。指挥家王冠人在演出过程中全情投入,甚至模仿起演员们的动作,这种高度的沉浸感也让观众更容易融入其中。
一首优秀的民歌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除了具备鲜明的地方特色外,还需要专业音乐人士对其进行高质量的艺术加工。例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兰花花》等基于陕北民歌改编的作品便因此广为人知。在这场音乐会筹备期间,中央民族乐团特别前往汉中进行实地采风,挖掘当地丰富的陕南民歌资源,并结合当代审美进行了创新性编配,为民歌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未来,该乐团计划继续推出更多地域篇章的《跟着民歌去旅行》音乐会,旨在通过动听的民歌描绘祖国的壮丽画卷,同时将那些源于民间却极具时尚魅力的旋律传递给全国各地的听众。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韩轩,方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漫威电影 » 用民歌走遍祖国的音乐会《跟着民歌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