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20日播出的网络视听节目中,《闪耀吧!大运河》第五期带领观众沿着历史的足迹,北上至江苏淮安——一个被誉为“南船北马交汇之地”的运河枢纽之城。本期节目以“吃”为切入点,将嘉宾分成两组,分别体验了这座城市在饮食文化上的南北交融,并通过一系列活动深入探索淮安的历史与人文景观。
南船北马:运河通衢绘就文化融合画卷
此次走运之旅,“走运团”成员阎鹤祥、张佳晶、文少卿、上官喜爱以及新加入的脱口秀演员呼兰齐聚淮安。段志强从高邮乘船而来,与大家会合后,嘉宾们根据早餐选择的不同——是追求精致的“吃得好”,还是注重饱腹感的“吃得饱”,分成了两个小组。这种分组方式不仅体现了淮安作为南北交通要冲的特点,也展现了当地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淮安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此交汇,使得它成为了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说法生动描绘了这一独特景象。正因为如此,淮安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不同地域的人们汇聚于此,带来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城市魅力。
“吃得好”小组由阎鹤祥、文少卿和呼兰组成,他们从清江浦码头出发,乘船前往河下古镇,品尝了当年乾隆皇帝巡游南方时享用过的文楼美食。这里有着以甲鱼裙边肉作馅的包子和鲜美的蟹黄灌汤包等佳肴,充分展示了淮安饮食中“顺时而食”的理念。途中,他们还遇到了一道流传百年的难题——“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的对联下半句。面对这道曾经难倒乾隆大臣的问题,嘉宾们能否成功应对并赢得免单机会呢?另一边,“吃得饱”小组则选择了驾车前往南门小吃街,享受了一顿充满北方风味的早餐,包括葱花烧饼、牛肉包和冰糖葫芦等传统小吃。
一顿早餐让两个小组深刻感受到了淮安舌尖上的南北交融。正如一位嘉宾所言:“大运河就像一把刀,将横向分层的华夏文明纵向切片,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除了饮食文化外,淮安还在习俗、宗教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南北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例如,在黄淮运交汇处的清口,人们供奉着海神妈祖;而在清江浦大闸口,则可以看到五教汇聚的景象。这些多元文化的交融赋予了淮安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此外,在赛珍珠声音博物馆,嘉宾们聆听了一位美国人在中国生活的故事,再次证明了运河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和商业上的繁荣,更促进了不同种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大运河的心脏:水脉中流淌着人与水的千年故事
追溯到隋炀帝时期,随着大运河从河南洛阳向东延伸至淮河,开启了水上运输的黄金时代。经过元明清三代不断的修缮与发展,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最终在淮安与淮河、黄河交汇,使淮安成为名副其实的漕运中枢,即“南船北马交汇之地”。这里不仅是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驻节的地方,也是古代漕运咽喉,洪泽湖大堤的存在更是见证了这段河道悠久的历史。
特殊的地理位置给淮安带来了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洪泽湖大堤上的加高痕迹以及被称为高家堰的地方,都记录着过去人们为了抵御洪水所做的努力。段志强、张佳晶和上官喜爱一行人在洪泽湖博物馆原馆长裴安年的引导下,参观了石工墙工艺,并聆听了关于洪泽湖背后那些“人定胜天”的感人故事。历史上,淮安经历了无数次自然灾害的考验,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才换来了今天的风平浪静。林则徐戴孝接旨抢修大堤的故事,以及古堰旁铸刻的“担当”与“家国”精神,无不体现着淮安人民坚韧不拔的品质。
两天的淮安之行中,“走运团”遇到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如耕耘文博事业四十年的裴安年、用书法记录蒋坝发展历史的李法纬等。他们讲述了运河畔纤夫们的辛勤付出、挑河工肩挑背扛地维护河流安全、水位监测员世代相传守护人民的故事。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构成了淮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部分,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旅程的最后一站,嘉宾们来到了都天庙大众剧场,欣赏了一场融合摇滚与淮剧元素的演出《小大姐》,让传统艺术与现代音乐在这里完美结合。
淮安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新时代里,淮安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运河故事,期待更多人走进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共同见证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漫威电影 » 《大运河的辉煌:淮安的故事——从古到今的南船北马》 改为口语化: 《大运河闪耀:淮安那些事儿——南船北马的古今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