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魔法坏女巫》自登陆北美银幕以来,其票房表现犹如火箭升空般迅猛,累积至3.25亿美元的佳绩不仅使它成为音乐剧改编电影的新标杆,还占据了2024年北美最卖座电影的第四席。然而,这部耗资1.5亿美元、由朱浩伟导演与克里斯托弗·斯科特编舞强强联手,并有辛西娅·艾莉佛和爱丽安娜·格兰德等明星加盟的作品,在中国内地市场却遭遇了冷遇,首日仅收获261万人民币的票房,六天后总票房也仅仅攀升至974万元。
今年引进的好莱坞影片普遍在中国市场上表现平淡,《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和《异形:夺命舰》等少数几部影片除外,而《魔法坏女巫》无疑是其中最不受青睐的一部。尽管该片在海外获得了良好的口碑,甚至评分高于《海洋奇缘2》和《小丑2》这样的热门影片,但在中国内地上映时,观众似乎并不买账。这不禁让人思考,是什么因素造成了《魔法坏女巫》在中国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魔法坏女巫》源自于2003年的同名百老汇音乐剧,该剧经过二十多年的洗礼依然热度不减,赢得了包括一座格莱美奖和三座托尼奖在内的诸多荣誉。音乐剧本身是根据美国文学经典《绿野仙踪》改编而来,后者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如同中国的四大名著一般深入人心。因此,这部电影在北美自然受到了热烈欢迎。但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绿野仙踪》以及《魔法坏女巫》的故事并不熟悉,缺乏共鸣的情怀让电影失去了情感上的吸引力。
作为一部歌舞片,《魔法坏女巫》以精彩的舞蹈场景和动人的歌曲为特色,如A妹演绎的《Popular》和全学生参与的《Dancing Through Life》,这些元素在北美大放异彩。不过,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叙事和强烈戏剧冲突的中国观众来说,歌舞片这种将故事融入歌舞的表现手法显得有些难以接受。当观众无法从歌舞中获取足够的故事情节信息时,他们可能只会感到迷茫或无聊。
宣发力度的不足也是造成票房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北美的广泛宣传相比,《魔法坏女巫》在中国的推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除了有限的海报和预先录制的VCR外,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宣传活动来激发观众的兴趣。此外,由于电影长度接近三个小时,影院经理更倾向于安排上座率更高、播放时间更短的影片,从而影响了《魔法坏女巫》的排片比例。
从文化传统到类型偏好,再到政治正确的表达,中美两国观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认知差异,这些差异加上发行放映端对预期收益的低期待,导致了《魔法坏女巫》在中国上映后的冷清局面。虽然歌舞片在中国并非毫无希望,但要赢得更多观众的喜爱,还需要创作者们深入理解本土文化和市场需求,找到适合本地观众口味的创新方式,让歌唱和舞蹈能够自然地融入到电影叙事之中。
回顾过去几年,只有《美女与野兽》(2017年)等少数歌舞片在中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其他类似《爱乐之城》和《马戏之王》等都未能再现辉煌。国产歌舞片的发展同样面临挑战,仅有《天台爱情》和《燃野少年的天空》成功突破亿级票房。中国有着丰富的戏曲电影历史,但这与好莱坞的歌舞片存在显著区别,前者强调舞台表演与观众间的间离感,而后者的歌舞则是生活的一部分。
鉴于当前观众更倾向于观看具有强烈故事性的喜剧片,而不是形式感强烈的歌舞片,未来要在中国市场推出成功的歌舞片,或许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情境来触发歌舞段落,确保它们服务于故事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或许可以在保持艺术魅力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为未来的中国式歌舞片开辟一条新路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漫威电影 » 《魔法坏女巫》为啥在中国不火?观众评价褒贬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