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雪迷宫》之后,国产剧的“女疯子”形象再次迎来了一位令人瞩目的新成员:姜迎紫,一个外表朴素、生活平淡的中年妇女,却在暗地里操控着一个庞大的毒品网络。
她的日常是白天卖药,夜晚制毒,穿着朴素的衣服,却干着最狠辣的勾当。
她的第一个高光时刻,是为了丈夫的不公而挺身而出。在那个烟雾缭绕的舞厅包间里,她独自一人面对一群嚣张的小混混,他们一开始还嚣张跋扈,但在得知她的身份后立刻变得恭顺。
她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嗑着瓜子,而三米之外,是她的仇家被烟灰缸砸得血肉模糊。
鲜血四溅,惨叫声此起彼伏,但这并没有打断她正在进行的交易。
交易结束后,她轻描淡写地瞥了一眼,然后说:“钱给他当医药费。”随后,她拍拍手上的瓜子壳,从容离开。
她巧妙地利用一碗疙瘩汤的时间,让林智达上了她的贼船。
林智达最初坚决拒绝:“大嫂,毒品这东西,我不沾。”
姜迎紫则冷静地回应:“别急着拒绝,先看看这个计划。”
林智达看完计划,面露难色,但姜迎紫却说:“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我的计划。”
言下之意,不加入,就是死路一条。
这几场戏,展现了姜迎紫的狠辣、凶残和高智商。
随着剧情的推进,她上一代黑帮大姐大的身份逐渐揭露。
她在雨夜复仇,与警方的针头大战,都显得合情合理。
尽管她是两代黑帮的实际掌权人,但她的打扮始终是“日常生活”风格,整体色调青灰,风格轻便得体,毫不起眼。
在任何一部年代剧中,她都可能是一个配角。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却展示了“大恶隐于市”的真谛。
她不需要烟熏妆,也不需要强大的气场,她展示的是在冷静杀人后自如切换成小女人的技巧。
近年来,国产影视剧中的“疯批女性”形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这不仅仅是指那些精神错乱的角色,而是指那些放弃精神内耗,直接采取行动的爽文叙事。
比如《墨雨云间》中的长公主婉宁,她的情绪异常稳定,行事果断;
《玫瑰的故事》中,黄亦玫醉酒后砸烂了男友的家;
《蛮长的季节》中的沈墨,在沉默中爆发;
《回来的女儿》中的梅婷。
编剧们似乎都在传达一个信息:在这个时代,谁还需要做三从四德的附属品?
不如一起疯狂。
敢于疯狂,不再是精神错乱的象征;率先掀桌,代表了挣脱精神束缚。
但仔细分析,“疯批”的源头,“恶女”的起点,都源自女性的“失语”。
每一个疯狂的女人背后,都有一套隐形的男权社会。
比如初代疯批代表“可云”,她的网络表情包背后是“你是我的尓豪”。
《庆余年2》中的长公主,因为得不到权力而最终在皇宫中被逼疯。
《玫瑰的故事》中的黄亦玫,因为男友的欺骗而发疯打砸。
黄亦玫的愤怒无处表达,网络无法赋予她话语权。
更早的,还有张艺谋的《菊豆》。
巩俐饰演的菊豆,是大家长式家族中女性的典型代表。
她杀夫偷情,与小叔的出格行为,早已构成了对封建社会的“疯狂”嘲讽。
但这一切的起点是什么?
是女性对身体、精神失去掌控权的开始。
直说吧:疯女人,是被制造出来的。
姜迎紫为什么会破圈?
因为她朴素的着装和暗黑身份的鲜明对比。
在家中,她是传统的相夫教子的女性。
在江湖,她是不怒自威、无人敢惹的大姐大。
编剧通过这个角色传达了一个信息:女性的身体可能被束缚,但女性的力量永无止境。
但即便如此,你仍然可以看到姜迎紫身上的悲剧性。
她为什么成为毒枭?
宋康、姜小海,先后将她拉入局;前者可能是年少无知,后者肯定是亲情绑架;
母职,又注定她不可能洗手不干;
为了生存,她只能比男人更狠。
再看另一个“素衣”女疯批:“锅姨”陶映红。
《开端》爆火后,网上流传着“锅姨”的表情包。
作为公交车爆炸的元凶,锅姨身上既有可怜又有可怕的两面性格。
锅姨的可怕,不是通过歇斯底里和穷凶极恶来展现的。
比如下面的剧照,镜头已经怼到脸上,但眼神中没有任何内容。
那种冷漠和空洞,随时可以同归于尽、生死置之度外的麻木,让人不寒而栗。
衣着,通体浅灰,长发随意地固定在脑后。
静静地端坐在座位上,手脚没有大幅度动作。
也是在前几次循环中,观众根本没有注意到她的高压锅。
直到众人意识到并试图阻止,锅姨的凶残发疯的一面才开始显现。
演员刘丹说,“杀李诗情一场戏演得最尽兴”。
静如瘫痪,动若癫痫。
陶映红突然爆发,操刀前砍,像一只发狂的狮子。
也是那一幕,画面变成黑白,锅姨恢复空洞眼神,成为全剧最恐怖的画面。
锅姨的可怜,来自于等不来女儿死亡的真相。
对生命毫无眷恋、一心求死,所以制造了这场案件。
她偏执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女儿重逢。
审讯室中,警方劝她坦白,并劝慰“我能理解”。
锅姨稍作反应,连续大笑,迅速收回哭腔,又恢复了原有的冷漠。
“我自己都理解不了,你能理解?”
这一连串表情的感染力,比爆炸还要猛烈。
这个女性将癫狂、悲痛、暴怒、绝望融合,化成冷漠。
一心赴死又最终成功的锅姨,在上警车前,了却了心愿,眼神也有了释然和温度。
细看这两年走红的恶女、疯批们,不难为其总结出一条公式。
因为受伤所以发疯,因为发疯不成最终成为牺牲品。
在大家长、父权制、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下,她们将恶毒以牙还牙,将此前受到的伤害反噬给他人。
观众喜欢看女性作为弱势一方挥起锄头向施暴者反击,是因为现实中不会发生的事件,被放到了银幕上。
内娱量产疯批女人,也只是刚刚赶上趟,搭上了顺风车。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疯批,不是生来就疯癫;
也不会因为一夜之间的不公,就彻底黑化;
更不能因为贴上“疯批”之名,就可以毫无人性的玩乐。
希斯·莱杰版本的小丑之所以经典,除了他不稳定的行事思路外,嘴角扬起的笑容也时刻提醒着观众他性格的成因。
疯与恶的表象之下,各有其深层次的成因。
当观众感受不到角色的成长和立体,那所谓的疯批,不过是为了迎合话题的“美强惨”和“反社会暴力分子”。
图2290|来源网络侵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漫威电影 » 穿得越简单,人越霸气!国产剧里的狠角色女主,还能更狠吗?